当前位置: 首页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学前教育专家“赏识教育”,“箩筐娒”实是爱看书聪明娃

更新时间:2014-03-19 08:31  来源:《温州晚报》  作者:欧阳潇、殷诚聪   访问量:
【导读】学前教育专家林炎琴提醒更多家长,孩子“顽皮”是为了“博关注”,如果家有“顽童”和“熊孩子”,可以通过多赞美和肯定孩子正面表现,多跟幼儿园老师交流,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接轨

在学前教育专家林老师及热心市民的帮助下,“箩筐娒”小袁这一天过得很快乐


“箩筐娒”街头是“小霸王”与幼儿园是“小班长”判若两人

   近日,网络上一篇文章《4岁男孩被父亲放箩筐里挂树上 其父:不知如何管教》,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不少读者对“箩筐爸”不知如何管教孩子感到惋惜。

   据报道披露,“箩筐娒”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名叫小袁,因调皮捣蛋被其父放进箩筐里挂在树上。小袁尽管年幼,在街头却是“小霸王”,对准人,猛地提起脏水泼人,抱住陌生人的大腿,哈哈大笑。后来,记者继续探访了“箩筐娒”的多个生活场所,令人惊讶地发现,“箩筐娒”表现反差很大:在幼儿园里,小袁是乖巧的孩子,与小朋友关系融洽,讲秩序、懂礼貌,还是“幼儿园的小班长”,给大家分书本和玩具,处理得井井有条;在家里,小袁给记者端来糖果盒,并抱怨他爸爸:“都没有糖果给客人吃了”……

   “箩筐娒”小袁在幼儿园与在家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关注,并给予各种帮助。温州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林炎琴前来看望小袁,向他的父亲袁舟明介绍了一些教子方法。她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看你怎么对待他,而聪明的小袁只是缺乏关爱和母爱,以及赏识孩子的教育方式、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专家“赏识教育”,“箩筐爸”首次看到孩子懂事和快乐

   为了帮助更好地帮助小袁,温州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林炎琴是记者专门搬来的“救兵”,约出了林炎琴与小袁父子见面。

   记者提前来到白马服装城时。看到小袁在一商店飞快“抢”走了一瓶指甲油,记者还来不及阻止,他就立马拧开盖子把整瓶指甲油倒在地上,记者只得连忙买单。

   随后,记者拿出买给小袁的幼儿读本,想教他读书,而小袁完全不买账。

   下午3时许,林炎琴老师准时到达,而小袁在林老师面前,完全变了样。林老师很认真地问:“能帮老师找个地方跟你一起聊天吗?”此时小袁兴趣非常大,主动找了一块空地让我们坐下来。林老师竖起大拇指:“小袁真棒!”

   林老师随后又问:“小袁能够给老师看看阿姨给你买的书吗?”小袁很开心地立即从爸爸的摩托车后备箱中翻出幼儿读本与林老师读了起来。

   接下来,林老师不断指着书中的图册问:“小袁你看这是什么?”小袁就跟着回答:“香蕉、小汽车。”每回答对一个问题,林老师都不忘称赞:“袁真的很聪明!”

   看了十几分钟的书后,小袁“看中了”旁边一个摊子,他跑过去就把摊子上的扑克牌一把抓走,还去翻摊主的皮包。袁舟明见状,扬手就要打下去,被林老师阻止了。

   林老师柔和地跟小袁说:“这个是爷爷的东西,如果你要拿,就要问下,爷爷我能不能看一下你的东西呢?来,小袁试着问一下?”正在把玩的小袁愣了一下后,认真地对摊主说:“爷爷,我可以看一下你的东西吗?”

   接下来,林老师还教小袁玩跳石子的游戏,拿饮料瓶摆队形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她都力图让小袁做个小老师,带着大家玩,玩得好时,她都认真地表扬小袁,并引导小袁主动地邀请袁舟明还有记者参与游戏。

   整整一个下午,小袁在公园中玩得是特别开心,袁舟明在一旁不断叹气:“带他到四岁半,我还真的第一次看他这么懂事和快乐。”


学前教育专家林炎琴提醒更多家长,孩子“顽皮”是为了“博关注”

   林炎琴解释,孩子的两面性其实处处可见,比如有些孩子在学校中会表现非常好,在家中却霸道、蛮横无比。这是因为儿童的智力和性格都尚在形成、发育之中,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他们一时的性格,进而出现这种令人疑惑的两面性。

   比如,小袁在幼儿园中,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他充满关爱、有秩序讲礼貌的环境,他受氛围影响,会表现得乖巧、懂事,而当他回到家中,一是面对父亲动辄鞭子、棍棒的粗暴对待,二是面对一些看热闹的人群对他时不时“大腿哥”、“捣蛋鬼”的调侃,他就会显出对抗式的顽劣不堪。

   另外,在学校他能够通过良好表现,比如饭吃得很好,或是讲话很有礼貌,来博得老师的关注,获得成就感。而在家,他这种正面的表现无法得到表扬,他就会用胡搅蛮缠、捣蛋调皮等负面的举动来“博关注”。

   其他的家长如果家有“顽童”和“熊孩子”,也可以多赞美和肯定孩子正面表现,多跟幼儿园老师交流,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接轨。


如果您在孩子教育中有什么困惑,欢迎您前来咨询,赏识教育老师将为您答疑解惑。
咨询电话:4000888552 QQ在线咨询 赏识教育③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