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专题讲座
7月13日早上,广州金城宾馆的大堂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家长们,随着父母们目送着赏识教育的教官们带领孩子们乘坐大巴接送到好孩子快乐营,父母们也充满了期盼,走进赏识教育第74期家庭幸福研修班学习,为期一周的课程学习就此拉开了序幕。
上午8点半,人称“治愈系的巫婆”的刘小兰老师带来了“恳谈答疑会”,引领广大家长探索教育的奥秘,她亲切生动的风格深深吸引了家长贯注的目光,赏识教育的无穷魅力就在她字字珠玑,段段精辟里展露无遗……在刘小兰老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分享下,家长们对赏识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带着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
下午2点半,在全体家长狂风暴雨般的掌声和呐喊声中,迎来了著名教育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孙云晓老师。满脸春风的孙云晓老师,一出场就给家长们带来了超强正能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此次,孙云晓老师带来了“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专题讲座。台上,孙云晓老师深入浅出地带领家长思考“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难教”,并一语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言——忠告父母的四句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孙云晓老师强调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当从习惯培养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从关注人格问题和心灵问题开始。他提出,“尊重、仁爱、学习、责任、自制”是衡量孩子拥有健康人格的一把尺子,其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尤为重要,甚至,决定人生成败在于自制。
经过调查研究,孙云晓老师总结出,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爱心”、“自主学习”、“责任感”、“自我管理”、“尊重”这五个习惯的培养恰恰与衡量健康人格的五个指标完全契合。而习惯培养的五个步骤应是,一、提高认识 ,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二、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三、持久训练,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自觉;四、及时评估,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五、形成环境,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现场互动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孙云晓老师结合切身成长经历非常感慨地说,并引用了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的至理名言,再三强调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 ,然而坏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孩子坏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关系息息相关。“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没有好关系,父母无法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而改变教育正是从改变关系开始。”
孩子固然不爱忠言逆耳,父母不断地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生厌烦。孙云晓老师就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相处交流的点滴,以小见大地引导家长看清家庭教育问题的真相。“大耳朵小嘴巴”,孙云晓老师提出,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多引导孩子倾诉,父母学会倾听孩子。尤其在对待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父母不要一味地唠叨孩子怎么就学不好,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其实是给孩子增强了负面的能量,不但父母看不到好孩子,而且好孩子也一直被孩子自我的否认而压抑着。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培养健康人格时,培养好习惯要善用加法,改掉坏习惯要善用习惯用减法。
家长提问
在历时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上,孙云晓老师还专门提出了家长们十分关注的中国中小学生性教育提前、性教育滞后的话题,并列举了一个个生动的现实案例帮助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人格。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孙云晓老师特别指出了当今社会与学校的教育,忽视性别差异教育的现象。他说,男孩与女孩学习方式不同——男孩的学习方式,主要倾向于通过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参与体验等方式来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而女孩的学习方式主要倾向于通过语言沟通、聊天、阅读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和获取能力。
最后,孙云晓老师总结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人格,教育的条件是好的关系,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教育的原则是因材因性施教。
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与“遗传、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尊重孩子,以健康人格的培养为导向,父母陪伴孩子成长需要智慧,而孩子积极快乐的成长,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是用来享受的”,这是孙云晓老师送给广大家长们一句富有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