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到惩罚或打孩子,有些人可能会有疑惑:赏识教育也允许打孩子吗?其实,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态度,而不是单纯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中性的,无好无坏。在一般情况下,表扬、鼓励孩子是好方法,但是,用得不当就是糟糕的方法;通常来说,打孩子是不好的方法,但是在特定条件之下也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下面文章是近日中国教育在线《益言堂》集合教育专家、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就“老师打学生耳光后道歉12次赔1.3万元 仍未被原谅”展开的话题讨论——中国教育是缺赏识还是缺惩罚更多一些?见仁见智。但我们不要忘了孩子的生命是一颗种子,有其独自的成长规律。
新闻背景:小新迟到且上课讲话,孙老师用直尺拍了他肩膀,小新夺走直尺折断爆粗口,两次抡起板凳。后来,小新去递交书面检讨,孙老师打了他几耳光,流出鼻血…21天来,孙老师先后道歉12次,在赔偿1.3万余元后,仍然没有得到小新的原谅,这让她无法释怀。
贯彻惩罚教育 需要从小立好规矩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我觉得缺惩罚教育缺得多一点。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可能都被打过,因为那个时代不一样,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引进了很多很多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强调赏识、尊重、平等、个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经”给念歪了,只是一边倒地强调尊重、平等、个性张扬。“歪”在哪儿呢?他把这个“惩罚”从我们有效的教育手段表上彻底删除了。不管怎样,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叫“矫枉过正”,现在的问题是打得太少了,少到什么程度呢?看看媒体的报道就能发现,像大城市里面,北京上海一年也就能发生几起老师打学生的事件,非常罕见,而且这些老师基本都被免职了。
小的地方也同样,农村现在也是独生子女,两三个孩子的情况很少见了,所以那种“非常6+1”(祖辈4人、父母2人加1个孩子)的环境是存在的。现在这些孩子所在的农村老师也受各种教育理念的影响,过去霹雳啪啦上来就打孩子的情况是不会发生了,但家长就不一样,孩子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可了不得了。像前两天发生的事,老师因为打了学生,最后道歉12次都得不到原谅,这种情况我觉得不能接受--你一个孩子上课迟到还这么说话,老师只是批评、拿教课尺划一下,孩子就把这个尺给撅折了!这种学生就是欠打,早该打,而且是打晚了,如果小时候给她立好规矩就绝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我本身是家长,我觉得惩罚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小的时候,也就是一岁两岁时,你不让他去摸电的插头,说这是电,他不知道可能真去摸了,你就打一巴掌,他以后见了就会绕着走。所以我一直强调现在太缺少体罚,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规矩立得太少,才出现了一个学生没有规矩、没有教育却被当成了个性,这是荒谬和荒唐的。刚才说的那个学生,如果这孩子从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就绝不可能发生课堂上那种情况。
但现在,从现实状态来说,无论各种管理条例、法律法规对于学生的体罚都是禁止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惩罚,已经把“体罚”这一条都删掉了,剩下的只是婉转的手段。
我觉得这里边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家长也好老师也罢,都被所谓的西方新教育误导了,事实上古今中外对人的教育成长,尤其精英教育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实行严苛的管理,都需要付出。如果把英国美国优秀的私立学校换到中国看,一定也会被一些媒体骂,因为他们的管理太严苛了,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吃饭不能出声,恨不得吃饭喊一二三开始吃。可是现在大家耳朵能进去的都是些伪专家们讲的另外一套东西,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另外一个误区,过度赏识,好像人家西方教育就是吃喝玩乐就能学习好,就能成为创新人才。
赏识和惩罚皆可 但不要矫枉过正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朱毅:丰子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跟着妈妈到商场,小孩子就看中了商场的木马,待在上面死活不下来了,不管是妈妈还是售货员劝说,好话说尽都没用。后来,商场请了个驻店心理学家过去,就冲着孩子的耳边说了一句话,孩子马上就下来,跟着妈妈乖乖地走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心理学家只是说了句:“你再不下来我揍死你”。
但是也要注意,如果矫枉过正的话,赏识和惩罚可能最后都变成了威胁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实际上都是一种不健康的惩罚。
中学缺乏赏识教育 因为面临无可赏识
北京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中语文老师 赵小琳:其实每一个人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都有一个后果的考虑,这个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必定要去衡量和计算,这就是惩罚和赏识的结果,要我来说,现在需要惩罚还是需要赏识,对我而言我觉得这两个都不需要,也不好说哪个现在更多一点,或者说,两个都很欠缺。
为什么我认为赏识教育在现在中学教育中也是缺乏的呢?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无可赏识。首先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有可能是放纵,有可能是过于去赏识,使得这个孩子在价值取向上和做人的标准上,呈现出无目的或者无标准的状态。这种过于开放的成长,当他到了一种青春期,就会面临一种矛盾,这种情况之下,对他更多的应该采取惩罚的方式。如果这种时候再去进行赏识,是非常非常难的。其次,为什么说无可赏识呢?就是按照我们现在的教育标准或者考试标准,是非常非常严的,当这把尺子在这儿的时候,我们赏识孩子的时候就很少了。所以当我们一线的老师有时候极力地发现孩子各方面优点、长处的时候,他也会在那一时获得很大的快乐,但当那把尺子真的到来的时候,他却发现老师所曾经给予我的这些赏识,在这把尺子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恨不得学前班就开始培养双语教学,而忽视了对孩子心智的培养,规矩的树立,所以就导致我们所有内在的东西延后,本来应该是学前做的放到了小学来做,应该是小学做的放到了中学来做,所以就出现这种到了中学,本来一个孩子应该接受文明教育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惩罚他。
而且在惩罚的过程当中,还涉及到一个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的了解。刚才看短片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最后会爆发出这样的矛盾?首先我作为一个老师的切身体会是,那个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心理承受度?也许你拿尺子在他身上比划比划他就已经承受不了,但是换另外一个孩子,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除了备课以外,孩子的薄弱点在哪里、禁区在哪里,都是必须要知道的。
【结语】赏识教育专家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的生命是一颗种子,有其自己的成长规律,父母教育孩子需要找到适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好比说,教育理念和教育态度是医,教育方法是药,方法脱离了理念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赋予了理念的方法才有意义。任何的教育方法,都是无好无坏,只有在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下,教育才能取得有效成果。赏识教育就是教会父母如何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时,需要在态度上遵循 “尊重、信任、理解”原则,以及在教育方法上掌握“包容、激励、提醒”原则。比如提醒孩子,是为孩子建立自己的边界;没有提醒的包容就是纵容,纵容是教育中的一大毒瘤,比暴力教育还可怕。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要用适当的手段提醒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